明憨法师:将修行落在实处

2021-06-04 11:04:43      点击:

“节点”的所在之处。只要观,你就清清楚楚地知道它。知息出(入),知息入(出),就是要求你知道,要求你主动地去观。息在出在入,而你不知道,那么虽然息还在那里,但你的意念就流失了。

  在行香的时候我们是动态的,不妨要求得粗一点,坐下来是单纯的,要求就细一点。观呼吸、数呼吸,是把你的意念集中到这个点上,这个点它不会跑,而是你的意念,注意力会跑。主动关注它,让它不要向外跑,或者是尽量不要向外跑,随时注意它跑了没有,随时把它拉回来。这个掌握了,熟了,是不会影响其他行为的。不会因为走路的时候,观这个呼吸而跟别人撞了头,也不会因为观呼吸而不会迈台阶了,下楼梯不知道下楼梯了。它是很轻松的,而不是呆板的。所以大家的行或坐,都要来数呼吸或者是观呼吸。正常情况下,自己的呼吸是平静的,是细长的。而我们在着急、发火、想跟人打架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呼吸,肯定是急促的。由于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对方身上,要跟对方发作,这个时候呼吸急促不急促,你不知道,这就是粗状态。      

  细的状态,一是知道自己的呼吸,二是知道自己的呼吸是又细又长的,所以要行住。我们这里面“住”的一个层面是指打了站板大家要停住,这都是祖师立的这个规矩。打了站板以后,大家都要安静地“住”一下。在这个之前,维那当值,要把这个搞得紧凑一点,使禅堂有气氛。在大众心中,对行香这件事,有一个印象就行了。行香的十几分钟内不要东张西望,看看有没有到点,有没有打站板,或者打妄想,他打站板,我站在东边还站在西边,我赶这个路,赶这个位置,这些都是妄想。他什么时候打,你听到你就站下,站下也不要管它什么时候顿香板,你得回本位了。你停下的这个“住”的时候也是观心、观呼吸的一个环节。日常中,包括睡觉也应该是这样的。只是如果状态是动态的,那么就要求得少一点,粗一点;如果状态是静态单纯的,要求就细一点。

  取舍的智慧

  佛教能教导人们科学地生活、智慧地生活。我们不仅要认识佛学、认识佛教,更重要的是要将其在实际生活中落实。科学智慧的生活,是指我们在繁杂的生活中,也就是在佛教讲的各种“境”的状态中要懂得取舍,该取的要取,该舍的要舍。取舍的前提是要懂得我们每一个众生都有佛性,要完全信佛性,信因缘法,当然也包括信佛法里边的忏悔、修福修慧。

  如果修福修慧、忏悔不起作用,那么佛教讲的这一堆就都没有了用处。佛教讲佛性,讲因果、因缘法,目的就是让我们去落实止恶修善。止不住的恶要忏悔,修善不够,就要主动去找修福慧的因缘。在这个前提下,该舍得就要舍,有取有舍。

  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就像高速公路上“事故多发区”的提示牌,只是一个提示而已。从现实来讲,这个地方可能发生过两三次事故,但这两三次事故,哪怕是十几次的事故,对整体交通事故的次数来讲,所占的比例还是很少的。不能因为写了一个“事故多发区”的牌子,这段路我们就不能过了,觉得如果要过的话就会出事故,我们不需要这样的谨慎。

  大家想一想,难道不写“事故多发区”的地方,就不会出现事故吗?所以,我们要用智慧和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这些问题。在不提示“事故多发区”的地段,开车走路时也要时刻保持谨慎和警惕,在提示了的地段则更需要谨慎。只要谨慎,提高开车技术,就不会发生事故。没有提示的地方不意味着不需要谨慎对待,如果不谨慎,技术不过硬,那么也有可能发生事故。所以这个事故多发区不是必然的,是有一定的线索提示的。

  在生活中要随时结善缘、种善因、善待一切,无论是不是事故多发区,无论是不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时刻善待一切,就会感召善的因缘果报。

  如果真的在事故多发区出了交通事故,也并不是因为处在多发区的这个点上,那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们过去的恶业现在成熟了、受报了,我们要接受过去的因缘果报。学佛的人遇到事故、不顺利的事,都是果报的原因,而不是由诸如本命年、名字、手机号、车牌号这些外在的原因造成的。因此,我们要正思维,正确对待所遇到的各种境,要智慧地生活,科学地生活,对所处的境,要有取有舍。

售前QQ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后QQ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手机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