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念佛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略释

2023-09-09 13:35:41      点击:

一心念佛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略释 (图1)

“忆佛念佛”这个法门,是我们每一个佛弟子在修行的时候必须把握的一个诀窍,也可以说是一个口诀。不要看这四个字很简单,这四个字就是佛的悲心和盘托出,把这个法门的要点和盘托出。因为我们作为佛弟子,如果每天不知道忆佛念佛,那么我们就不知道学佛究竟为何事。

——净慧长老

◉本文选自净慧长老《云水禅话》,内容有删减。

一心念佛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略释 (图2)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大家晚上好!

下面,我们从《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中《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看大势至菩萨是怎样修念佛三昧的。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超日月光佛告诉大势至菩萨要修念佛三昧。当时在那个时间有十二尊佛在那一劫出世。这十二尊佛根据《大弥陀经》的介绍,都与光有关。十二尊佛是: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难称光佛、超日月光佛。

由此我们想到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佛和光不可分离——佛光、佛光普照、佛光加被、佛光接引,都是讲光。由此可见,对佛来讲,他的成就就表现在他的光上面;对众生来讲,他迷失了,那么什么东西迷失了呢?没有光了。

光是什么呢?光是智慧,智慧之光就是佛光。我们众生迷就迷在没有智慧,佛之所以称为觉,就是因为他有智慧。佛以始觉觉本觉,达到究竟觉,靠的什么?就是靠智慧,因为觉就是光明。

我们每一个凡夫不是没有光,也有光,我们的光被无明烦恼所盖覆了,所以不能够显现出来。因为我们每一个众生都具有本觉,有本觉就有光,但是没有始觉,所以光不能够显现。光跟每个众生密切相关、密不可分。

我们人从投生到死亡都和光有联系。大家可能听说人死了以后有个中阴身,这个中阴身是什么东西呢?中阴身就是一团光。那么中阴身要去投胎根据什么东西去投胎呀?根据什么东西去选择你投胎的方向呢?也是根据光。

不同的光就是我们每个人业力的反应,业力重的人前面是一团灰色的光,其他的光你都看不见,你就看见前面一团灰色的光,那么你就跟着那个灰色的光去投胎;如果说我们有功德的人、有智慧的人、有福德的人,你前面显示的可能是一团黄色的光,你跟着这团黄色的光走,它就是佛光。佛光接引,你就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

阿弥陀佛的接引是叫放光接引,它不是真正到你面前来接引,它是放光接引。光放出来,你的本愿和阿弥陀佛的本愿相应了,你跟着这个光就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我们人从投胎到死亡都和这团光密切相关,所以如何来开发我们本有的智慧之光,这是我们修行的一个关键。

一心念佛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略释 (图3)

下面要来跟大家介绍一下念佛。念佛、念佛三昧,要根据什么方法来念佛才能得到念佛三昧。念佛一般地来说有四种念佛: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现在修念佛法门的多以持名念佛为一个基本的方法。

为什么这是个基本的方法呢?因为持名念佛容易把握,动静闲忙皆可实行。那么其他三种,观想、观像、实相这几个法门相对来讲难度要大一点,条件、要求要更加具备一些,所以修起来比较难。

接下来我们想就持名念佛,也就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提倡的念佛法门,给大家做一个方法上的介绍。

所谓持名念佛,就是把我们的心念和佛号分成两件事。在开始念佛的时候,在进入念佛法门的时候一定要分成两件事。我们的心念是能念,佛号是所念。一定要把这个东西分得清清楚楚。只有把能念、所念分清楚了,你才能够把握你的自心,才能够管制你的自心。

如果开始的时候分不清楚,可能念的时候就漫不经心,你的心在打妄想,你也不知道,在念佛的时候念别的事情你也不知道,所以一定要确立念佛的这个对象是所,然后把我们的心念集中到这一声佛号上,集中到一声佛号上还不仅仅是心念而已,下面讲要“都摄六根”要让六根全部都集中到佛号上,所以开始一定是要能所分明,能念和所念清清楚楚。

所以要做到心中唯有佛,佛外更无心;口念心也念,心念口也念,字字要从心起,字字要从口出,字字要从耳入。像这样心心念念能所分明,我们既不会昏沉,也不会散乱。

因为修行的敌人有两个:一个是昏沉,一念就打瞌睡;一个就是散乱,散乱就是心里打妄想。想东想西,本来在念佛,一下子想到孩子上学还没有回来,一下子又想到我该煮饭了,一下子想到我该洗衣服了。本来这些事情要不要做呢?也是要做,但是你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同样可以念佛。

那么会不会因为我们切菜的时候念佛,刀都切到手上去了不知道啊?不会。因为你真正做到心心念念在念佛,你会时时处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不会成为一个木头人。

所以大家一定记住,要心中唯有佛,佛外更无心。心中就只有一个佛号,除了佛号以外没有别的想法,口念心也念,心念口也念,心口如一。念念从心起,念念从口出,念念又要从耳入。耳入是什么呢?就是耳朵要听到那个念佛的声音。

但是这个时候并不是要你念的很大声,你如果在家里,家人都睡觉了,你还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睡觉的人做工的人会恼死你的,你吵了他了。所以要心念,听心声,这是一个方法。

如果心里在念佛的时候,只要你真正专心致志,心里念佛的那个声音,你耳朵一定会听得清楚明白。只有能够像这样,才能够达到一心不乱;不像这样,你达不到一心不乱。只有能够达到一心不乱了,才有可能随着佛的放光而往生西方。在这里希望各位要掌握这个方法,掌握了这个方法,我们修行要进步就比较快。

这种方法虽然说是念佛的方法,修其他的一切法门也是如此。这种方法是什么呢?就是我第一天讲的,就能使你的身口意三业净化。你身口意三业相应来念佛,你身口意三业就净化了。三业净化了就达到了我们修行初步的目标。身口意三业彻底净化了,就是你往生西方的那一天。

那么是不是我们三业净化了,我们就往生了,就死亡了呢?这个往生不见得就是死亡了。这个往生就是你得到了念佛的效果,所谓“当生即不生”。就达到了不生不灭的境界了,那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就真正有把握了。你愿意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一切操之在我,就是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这就叫生死来去自由。

如果说我们念佛不能够在我们身强力壮的时候就能得到效果,一定要等到举手要蹭、眼睛要闭的时候再来请人助念,那已经晚了。所以佛教讲的这个修行的法门,都是讲当下,不是要等到一口气不来才能够有个分晓,那样的话佛教的这个修行法门太消极了。所以我们修行一定要及早打算,一定要在我们身体非常健壮的时候,就生死有了把握。

一心念佛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略释 (图4)

在这里经书上面说了一个比喻:“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念佛的时候,就能够与佛相应。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

即使我们懂得了这个法门,也不一定就会去专修,就比如说佛是大慈大悲,经常想到众生沉迷苦海,不得解脱,常常起大悲心,要救度一切众生,就好像母亲在想念儿子一样,时时刻刻没有忘记。

但是我们众生不一定每时每刻都想到佛,不一定每时每刻都会想到要修行,所以佛在专门想念我们,我们却没有去想念阿弥陀佛。这样两个人不能走在一条路上,不能想一件事,所以就“若逢不逢,或见非见”。

如果说我们两个人,佛与众生,同时都能够相忆,同时相忆是什么呢?佛也在悲悯众生,想念众生,众生也在想念佛,所以叫忆佛念佛。如果“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念佛就可能相应。

所以说念佛法门虽然容易,但是要能够时时刻刻提起正念,时时刻刻不忘记阿弥陀佛,时时刻刻都能够想到阿弥陀佛的慈悲光明,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阿弥陀佛正因为他有大慈大悲,不单是说他在西方极乐世界时时刻刻想到要放光接引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念佛人,同时他也在我们娑婆世界应身说法。大家知道阿弥陀佛在我们中国就应化过好几次。

唐朝的时候,在天台山有一位丰干禅师,那是阿弥陀佛的应化;在五代的时候,有一位永明延寿禅师,也是阿弥陀佛的应化。我们现在说每年农历的冬月十七,是阿弥陀佛的诞辰,那实际上是永明延寿禅师的诞辰,因为说永明延寿禅师是阿弥陀佛的应化,所以就把这一天作为阿弥陀佛的纪念日。

一心念佛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略释 (图5)

下面我们回到正文上来。“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就是说十方一切如来对我们迷惑的众生都十分的可怜,十分的忆念,就像母亲想念儿子一样,释迦佛也同样如此。

释迦佛就说他看到一切众生如独生子,因为释迦牟尼佛在没有出家以前,也有个罗睺罗,罗睺罗就是佛的独生子。这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佛陀对大地一切众生的慈悲悯念就像怀念、爱护他的独生子一样,其慈悲关爱可想而知。

但是我们众生对佛的关爱、对佛的慈悲往往并不能真正去领情。佛在慈悲我们,我们往往离开佛陀很远很远,甚至是背道而驰,这样佛即使在忆念我们,我们并不向佛,那我们永远都无法接近,永远都不能得到佛的加持。如果说佛在忆念我们,我们也能够忆念佛,众生与佛同时相忆,这样我们就与佛相应了。

所以阿弥陀佛在因地当中,发有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愿愿不离众生。我们众生如果发愿往生,与佛的愿力相应,那就是如母子相忆了,那我们就想到一块,就能够得到佛的加持和护念,我们修行就容易进步。

所以接下来就说,如果众生时时刻刻忆念佛,就会“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为什么说不假方便呢?因为我们只要能够一门深入,“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要其他的方便就可以与佛相应。

“忆佛念佛”这个法门,是我们每一个佛弟子在修行的时候必须把握的一个诀窍,也可以说是一个口诀。不要看这四个字很简单,这四个字就是佛的悲心和盘托出,把这个法门的要点和盘托出。因为我们作为佛弟子,如果每天不知道忆佛念佛,那么我们就不知道学佛究竟为何事。

“忆佛念佛”应该说是一个古老的法门,所谓叫忆念三宝。在《阿含经》里面就有六念法门,除了念三宝以外,还有念施、念戒、念天。也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叫六念法门。为什么要念呢?念者,忆念不忘。忆是暂时的,有阶段性的,只有这个念它是绵绵密密,没有间断的。我们一定要时时刻刻佛在心中。我们存佛心,才能够说佛言,才能够做佛事,才能够成就佛果菩提。

所以说“忆佛念佛”是一个口诀,能够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现前就是指现在,就是指当下,当来就是指的未来。也可以说现前就是指我们有生之年,当来就是指我们一口气不来的时候。我们只要能够忆佛念佛,不管是当下当前,还是一口气不来的时候,都能够见佛。

我希望我们每一位包括我自己在内,都要在当下见佛。在当下见佛了,你了生死、生极乐才有把握;当下不能见佛,了生死、生极乐没有把握。要能当下见佛,就必须忆佛念佛,能够忆佛念佛,就去佛不远。

一心念佛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略释 (图6)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们能够忆佛念佛,因为佛有法身香、有智慧香、有心香,那么我们时时刻刻就和佛的这种香融为一体。时时刻刻在佛香当中,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了香味,以香光来庄严我们每个人的身心,这就叫“香光庄严”。

比如我们在忆佛念佛的时候,像染香之人,什么叫染香之人呢?比如我们用香水洗个澡,我们身上就有香味了;我们的衣服用香熏过了,衣服就有香味。也就是说我们学佛的人时时刻刻忆佛念佛,时时刻刻就能够亲近善知识,就能够亲近善法,亲近善法就有香味。如果我们亲近恶法呢?我们身上就有臭味,这是一定的。

所以念佛名,就是染佛名的香;近佛身,就染佛身的香;开佛心,就染佛心的香。念佛之人身心皆染佛香,让我们上中下根的人,都能够蒙受念佛的法益。

大势至菩萨告诉佛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大势至菩萨讲他自己,在因地就发这个心,发的什么心?以念佛心进入到无生法忍。不要以为念佛就不能证入无生法忍,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就能够证入到无生法忍。

所谓无生者,就是无灭;无生者,就是不生不灭。无为能证,无生为所证,忍,就是我们的智慧。为什么叫做无生法忍呢?因为你进入到不生不灭的这种涅槃的境界之后,你能够忍耐于心,不生欢喜的心、不生能辱所辱的心,这个叫忍。

不是像我们有些人,本来没有什么修行,就夸夸其谈,炫耀自己修行如何如何的了不起。要知道菩萨修行,要有无生法忍,得到了这种成果,得到了这种受用,还要能够默忍于心,不向外宣,这是无生法忍。

而且有了无生法忍,他就能以平常人普通人来摄受念佛人归于净土。就像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化现为寒山、拾得一样;就像阿弥陀佛化现为丰干禅师和永明延寿禅师一样。他是一个普通的人,他就住在无生法忍当中,他不炫耀自己,只有以一个普通的人来教化大众,来身体力行,这样才是最有力量的。你说他是佛再来,他当然好了,他是佛了嘛,那么我们这些人只能望尘莫及。只有是一个普通人,他能起一种非常人的作用,这样才能有影响力。

一心念佛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略释 (图7)

最后大势至菩萨说:“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佛在这里要选圆通,来利益末世的人,也为了使阿难尊者进一步得到受用。大势至菩萨说我就毫无选择地把我自己的修行法门和盘托出,告诉大家。

告诉大家什么呢?就是这八个字:“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如果再加四个字:忆佛念佛。那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实际上忆佛念佛就是净念相继,能够做到这样,就能进入三昧。三摩地者,就是三昧。三摩地有时候叫三昧耶,有时候叫三昧。

从修行的法门来讲,从大势至菩萨修行所得到的体验以及他观察娑婆世界众生的根基来说,他说只有这个持名念佛的法门,在一切法门当中从我来说这就是最好的法门、第一的法门。

因为二十五圆通,每一个圆通都说是第一。为什么这么说呢?那究竟谁是第一呀?众生的根基不同、法门不同,只要对机,每个法门都是第一。如果说不对机,对于那种没有信、没有愿,没有行的人,每个法门都不是第一。能够契理契机,每个法门都是第一。

希望我们在座的各位能够从《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个教诫当中记住,“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样的一些最根本的教导,那么我们在修行当中就能得到一个入处。

今天晚上讲到这里。谢谢各位!


售前QQ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后QQ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手机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