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念佛 | 念佛禅提要:念佛禅之殊胜

2023-09-22 10:00:21      点击:

一心念佛 | 念佛禅提要:念佛禅之殊胜(图1)

持名念佛正是把这个“耳根圆通法门”巧妙地融摄进来了,所以,才显示其至圆至顿至捷的特色。这也是文殊菩萨为什么一再强调“念佛是诸法中王”的根本原因所在。

——明尧老师

念佛禅提要:念佛禅之殊胜

念佛禅在历史的长河中,之所以历久弥新,生机勃勃,这与它的法理圆融、入手方便有很大的关系。

《法照传》中记载:

法照大师游五台山,偶入大圣竹林寺,拜谒文殊菩萨,请问末世修行之法。文殊菩萨报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径要。所以者何?我于过去劫中,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故,今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诸法之王。汝当常念无上法王,令无休息。”

文殊菩萨认为,娑婆世界诸修行法门中,唯有念佛法门最为径要。径者,快捷;要者,根本。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念佛而生。念佛为诸法之王。可见念佛法门之殊胜。

一心念佛 | 念佛禅提要:念佛禅之殊胜(图2)

也许有人会说,《法照传》中的记载,可能是后人凭空编造的,不足为据。那么,我们不妨再来看看《文殊师利般若经》,看它是如何评价念佛法门的。《文殊师利般若经》卷下记载——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当云何行,能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文殊师利,如般若波罗蜜所说行,能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修是三昧者,亦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

《文殊师利般若经》分上下两卷,大篇幅的经文都是在谈论什么是般若,其精神实质不外乎《六祖坛经》中所讲的“无相、无念、无住”。直到下卷经文的快结尾处,世尊才告诉文殊师利菩萨,修行人欲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先修一行三昧;欲行一行三昧,当于闲静处,一心持名念佛;欲持名念佛,当先闻般若波罗蜜。欲行般若波罗蜜,最佳入手处莫过于持名念佛。何以故?持名念佛最能方便体会“无相、无念、无住”之精神。

一心念佛 | 念佛禅提要:念佛禅之殊胜(图3)

可见,《文殊般若经》也是把持名念佛当作娑婆世界众生入道、证道的首选方便法门。

我们都知道,念佛离不开耳根。在《大佛顶首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讲完自己最初从耳根修行入道的经验之后,世尊即令文殊菩萨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在前此二十五位无学菩萨各自所述诸入道方便法门中,何法最适合于此方娑婆世界的众生入菩萨乘、成无上道?文殊菩萨回答道:

“······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音。诚如佛世尊,询我诸方便,以救诸末劫,求出世间人,成就涅槃心,观世音为最······”

文殊菩萨认为,在诸入道方便门中,唯有观世音菩萨所修“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之耳根圆通法门,最适合于娑婆世界的众生。在这里,我要特别提醒读者注意的是,持名念佛正是把这个“耳根圆通法门”巧妙地融摄进来了,所以,才显示其至圆至顿至捷的特色。这也是文殊菩萨为什么一再强调“念佛是诸法中王”的根本原因所在。不仅《文殊般若经》是这样讲,《般舟三昧经》亦持如是观点(从后面的引文中,可见一斑)。

至此,念佛禅的殊胜性也就显而易见了。

概括地讲,念佛禅至少有如下六个方面的殊胜——

1、方便。念佛法门没有任何玄妙,无论是识字还是不识字,人人都会,最容易下手。

2、究竟。念佛禅,无论是实相持名,还是参究“念佛的是谁”,都是在圆解大开的前提下,直指自性之源底,强调当下即是。当我们从平等无分别智中提起一句佛号的时候,只要我们念得清楚、听得清楚、观得清楚,起处、落处都了了分明,且如雁过长空、不留痕迹,当下即可悟入“念佛心即是佛”,当下便是“母子相会”,当下便是“始本合一”,当下便是“三心不可得”,当下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便是“离四句、绝百非”。只是因为我们的无明习气太浓厚,执迷执悟等二边之心未断,虽在理上相信,但在事上犹有疑心,不能承当而已。因为有迷悟的心在,不敢承当,所以其力用非常有限。

3、离心意识。心意识是入道的最大障碍。贪嗔痴等尘俗之念,相对来说比较粗重,容易发现,而以“二边”为特征的心意识之领解,却非常微妙,稍不警觉,即遭它暗算。所以,学道人在用功的过程中,首先当剿绝心意识之领解。参念佛的是谁,正好可以借助疑情的力量,把心中的妄想分别当下化解掉。

4、功夫紧密。参念佛的是谁,贵在鞭起真切的疑情。疑情一旦生起,自然会不念而念、不参而参。在疑情的驱使下,参念佛的是谁,相对来说功夫提起来更容易一些,而且追得比较紧,不容易走失,不容易犯“疲缓”的毛病。

5、增长信心。念佛人,如果见地不到位,功夫不上路,天长日久,容易生退心。修念佛禅,由于强调当下念念到位,念念踏着实处,所以,身心现前很容易获得轻安。在法味的滋润下,越念越有滋味,信心也越来越足。

6、得他力之护念。“阿弥陀佛”四字,乃万德之洪名,凝聚着阿弥陀佛无量劫以来修行之果德。从华严法界观的角度来看,它当体即是阿弥陀佛的法报应三身。因此,修行人在念阿弥陀佛之名号的时候,只要信心到位,只要相信我若念得分明、观得分明,当下即是与阿弥陀佛相感应,当下即是母子相会,当下即是自他不二,其加持力不可思议,能灭无边罪。《大智度论》云:“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种种罪,又有大福德,能度众生。是诸菩萨欲度众生,诸余三昧无如此念佛三昧福德,能速灭诸罪者。”

一心念佛 | 念佛禅提要:念佛禅之殊胜(图4)

弘一大师书法

由于念佛禅,既有圆顿之教理作基础,又有直捷之下手方便,所以说它三根普被、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毫不为过。

说到念佛禅的圆顿和究竟,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预先提出来,加以说明:

1、问:既然念佛当下即是,为什么我却没有佛的功德?

答:见性乃成佛之正因,说当下即是,乃是就因佛而言,非圆满之果佛。复次,学人心中无始业习,犹如瀑流,相续不断。当下一声佛号,虽然念到位了,奈何如《仁王经》中所讲,众生一念之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中,经九百生灭!这好比用一根针的针尖,在布满灰尘的心镜上,划了一道痕迹,其所露之光明与整个心镜被拭干净之后所现之光明,应当是一般无二,但是,其力用却不可同日而语。前者当不得大用,而后者却能照天照地。念佛亦复如是,真正的功夫在于念念相续,一心不乱。禅宗讲见性成佛,亦复如是,见性只是找到了成佛之正因,真正的修行功夫才开始,此前只能算是盲修瞎炼而已。

2、问:既然当下即是,为什么说还要打破黑漆桶?既然有黑漆桶可破,则说明当下还不是。

答:这个疑问本身就是一个黑漆桶,产生这个疑问的则是一个更大的黑漆桶。执有悟可期、有黑漆桶可破,将心待悟,迷悟二见历然,这个黑漆捅最难攻破,一切黑暗均从此漆桶流出。这说明,你对“当下即是”还只是停留在解悟的层面上,还没有达到证信、证悟的程度,所以临到事上还是有疑问。

憨山大师讲:“凡修行人,有先悟后修者,有先修后悟者。然悟有解、证之不同。若依佛祖言教明心者,解悟也,多落知见,于一切境缘多不得力,以心境角立,不得混融,触途成滞,多作障碍。此名相似般若,非真参也。若证悟者,从自己心中朴实做将去,逼拶到水穷山尽处,忽然一念顿歇,彻了自心,如十字街头见亲爷一般,更无可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亦不能吐露向人。此乃真参实悟。然后即以悟处,融会心境,净除现业流识,妄想情虑皆镕成一味真心。此证悟也。此之证悟,亦有深浅不同。若从根本上做工夫,打破八识窠臼,顿翻无明窟穴,一超直入,更无剩法。此乃上上利根,所证者深。其余渐修,所证者浅。”

又云:“信得即心即佛及,只是空信,须要行证。若无行证,徒信无益。岂有但以信字便为了彻耶?古人云:先悟后修。是则悟后正好修行。古德云:学人但得一念顿契自心,是为妙悟,尚有八识田中无量劫来恶习种子,名为现业流识。既悟之后,即将悟得道理,二六时中,密密绵绵,净除现业流识,名之为修。不是舍此悟外,更有修也。净除现业,乃为随缘消旧业,全仗悟之功,乃能有力,净除恶习。若但空信,将何以消恶习乎?所云疑情参究等,正是净除现业工夫。若未悟时,须究业习流识起处。经云:静坐山林,观自心流注等。若已悟后,则恶习起处,一照便消,自然如红炉片雪耳。悟后消业,与未悟时工夫,日劫相倍,不可同日语也。”


售前QQ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后QQ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手机网站二维码